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

基礎攝影課程02_20110531

基礎攝影課程02_20110531

第二堂課說到一個我從買了單眼相機以來一直很擔心的其中一件事-感光元件的清潔保養.
保養分為對外觀及對內部以及鏡頭.

*外觀:
基本上每次攝影結束是一定要清潔,拿支電腦刷將相機前前後後,左左右右刷個幾遍.
金屬部份我想因為有防銹應該不需要做其他的多餘的動作,要注意上面不要積灰塵,有角落的地方,拿棉花棒輕輕的清潔即可.
觀景窗及LCD螢幕(我有貼保護片)部分以拭鏡布輕拭就好.

我最擔心的部份是鏡頭(所有有玻璃的地方)與內部(在感光元件的位置),總覺得要去動那一塊很危險,怕因此讓幾萬塊的東西壞掉,那就整個囧了.

首先一定要在擁有的各種口徑鏡頭上多買一片保護鏡(UV鏡)及環形偏光鏡(CPL),保護鏡(UV鏡)要一直安裝在鏡頭上,除了要換其他濾鏡時才拆(不要同時安裝兩片以上的濾鏡在鏡頭上),這是減少灰塵沾染到鏡頭的預防措施.
雖然有裝濾鏡,在每次攝影結束後還是要做個基本的清潔動作.
但是在作清潔鏡頭(所有有玻璃的地方)與內部(在感光元件的位置),最好是在無塵或灰塵較少的環境,避免本來沒有沾染,但是在清潔卻反而去沾染到了,要小心.

*鏡頭部分(所有有玻璃的地方):
鏡頭有兩端,一端是鏡頭的前端,另一端是銜接在機身上,在清潔時我是盡量不將鏡頭拆下來清潔,大部分都是清有安裝濾鏡的那一邊,濾鏡也是盡量不拆,先用大吹氣球(斜吹),將表面的灰塵吹掉,如果吹不掉,如果灰塵清不掉,再試著用拭鏡紙沾清潔液將灰塵輕輕擦掉.
要清兩端的鏡頭鏡片,這是我最擔心的一部分.基本我都是用大吹氣球吹(斜吹),看看可不可以因此就將灰塵清掉,如果清不掉,那就糟糕了.
之前曾發生過在前端鏡頭的鏡片部份沾了一點的小小灰塵,用吹氣球吹不掉,我考慮很久,後來決定用拭鏡筆去將它清掉,以同心圓的方式,由內向外輕輕畫圓,最後把它給清掉,不過在操作的過程中,心驚膽跳,擔心將鏡頭給刮壞了,幸好有順利完成.

*內部(在感光元件的位置):
也是"舊歡肉",這個等於是DSLR心臟的部位,一旦損壞整台相機機身幾乎等於報銷,聽說感光元件價格占整台機身的二分之一 - 三分之一的價格.

感光元件受污自我檢測法
使用光圈先決模式(AV),並將光圈調至最小(焦距數字調到最大的數字),對著白紙,白牆或者晴朗天空進行拍攝,接著將所得影像透過電腦進行放大觀看,就可察覺相機感光元件是否有進塵,髒點等問題.

目前還沒發現感光元件有進塵的問題,如果有,可以吹氣球輕輕的吹(斜吹),不能太大力,如果清不掉就要試著用"正離子清潔刷"來清潔,這也是一大冒險,希望下次嘗試時,能順利完成.

還有希望老師能準時一點下課.

內容:

*感光元件:將光線轉換成電荷訊號,包含下列4項要件:
1.光學濾鏡.
2.微型鏡頭(投透鏡).
3.RGB濾色片.
4.感光像素.

數位解析度:ppi
設備解析度:dpi
在數位影像的內容裡的單位是像素,所以"數位解析度"的正確單位說法應該是ppi,由字面來翻譯就知道兩者的不同;dpi - dots per inch (每一英吋的點數量)[印表機或噴墨型輸出機],ppi - pixel per inch (每一英吋的像素量).

*以實體的影像呈現,如:洗照片,用列印...
長或寬的尺寸 X 300 = 畫素的數量
一般肉眼看實物或實體照片的解析度最高是300PPI.如4X6的照片為例
6吋 X 300 = 1800
4吋 X 300 = 1200
1800 X 1200 = 2160000 = 216萬畫素
4X6照片最多只能呈現216萬畫素

*以電子檔案呈現,如:部落格上的照片,光碟裡的照片
一般螢幕只能呈現72PPI.
長或寬的尺寸 X 72 = 畫素的數量
6吋 X 72 = 432
4吋 X 72 = 288
432 X 288 = 124416 約 12萬畫素
4X6電子檔照片最多只能呈現約12萬畫素

*光線越多進來,顏色會變得愈淡,趨白.
*光線越少進來,顏色會變得愈濃,趨黑.

*感光元件的大小
全片幅系統(機身很貴)
寬高比 = 3:2
寬高尺寸 = 36mm X 24 mm

APS-C系統
寬高比 = 3:2 
寬高尺寸 = 較全片幅小

4/3(三分之四)系統
寬高比 =  4:3
寬高尺寸 = 18mm X 13.5mm

*感光元件的大小與焦距轉換倍率
鏡頭上刻得焦距全是為了軟片相機與全片幅相機.
1.全片幅 = 36mm X 24mm  36/36 = 1
2.APS-C = 22mm X 15mm  36/22 = 1.6(Canon)
3.APS-C = 24mm X 16mm  36/23.6 = 1.5(Nikon)
4.4/3(三分之四)系統 = 18mm X 13.5mm 36/18 = 2(Olpmpus)

以鏡頭焦距是 10-30 為例.
全X 1.0 = 焦距還是 10 - 30 [拍近,廣角有利]
C X 1.6 = 焦距變為 16 -48
N X 1.5 = 焦距變為 15 - 45
O X 2.0 = 焦距變為 20 - 60 [拍遠,遠距有利]

*濾鏡的種類與功能,三種濾鏡的主要功能:
1.保護鏡(UV鏡):阻隔有害光線.
2.環形偏光鏡:控制反光.
3.全面減光鏡:減少光線.

購買時以多層鍍膜為主,不要以價格為考量,多層鍍膜透光率較好,最少可達百分之90.
基本上鏡頭同一時間,都只裝一個濾鏡.

*Ø符號表示鏡頭的直徑,普遍介於52mm - 82mm之間,濾鏡或其他附件要配合此規格.

*保護鏡(UV鏡)
擁有幾支鏡頭就買幾片,幾乎永遠鎖在鏡頭上.
B+W:
77       010    UV          IR          CUT     MRC
直徑   貨號  紫外線   紅外線  阻隔     鍍膜

Kenko:
PRO1 Gigtal(PRO1D)表有多層鍍膜.

Marumi:
Digital High Great(DHG)表有多層鍍膜.

*環形偏光鏡(CPL)
擁有幾種口徑就買幾片.
多層鍍膜型號同保護鏡(UV鏡).
並非都能百分之百反光.











倒影用全反光(偏光效果最小)[用手旋轉去測].
原貌用全偏光(反光效果最小)[用手旋轉去測].
以拍樹葉為例,讓太多光線,反光進到鏡頭,才拍不到濃烈的顏色.

偏光鏡的使用方法:
1.持續逆時鐘旋轉.
2.當景物最暗時,偏光效果最大(反光效果最小).
3.當景物最亮時,反光效果最大(偏光效果最小).
4.選擇最能表達想法的偏光或反光程度.

可以用有反光的玻璃,桌面或書的封面來測試.

偏光效果最好的角度(效果最好,結果不一定最好):
1.拇指與食指呈90度,拇指指向光源(食指是鏡頭朝向的方向).
2.以拇指為軸心,食指所指的每個方向.

背對著光,拍最遠的那一端,因光線難以到達,顏色最濃.

一.為何偏光鏡效果不佳?
1.鏡頭問題.
2.構圖或攝影角度的改變.
3.橫,直幅的對調.
4.攝影距離,距離越遠,越沒有偏光效果.
5.被攝影的材質.

二.為何影像四角會有暗角?
     濾鏡的影響,可以換成薄型的偏光鏡.

三.為何曝光時間變長?
     為了要取得足夠的亮度.

*全面減光鏡
擁有幾種口徑就買幾片(幫相機戴墨鏡).
功能:正常亮度下,減少進光量,以獲得更慢的快門速度.
建議買ND8規格.

B+W : 8X
Kenko: ND8
Marumi: Light Control-8

快門
如:05.秒.
物體在固定位置只停留0.1秒,則物體不會顯示在照片上.

呈現的效果:
水呈絲狀.
點連成綫.
湖面霧化.
綫連成面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